今天是: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广州华商学院“大使讲坛”第四讲:全球胜任力与国际谈判

发布日期:2025-06-2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华商学子,营造国际化氛围浓厚的校园文化,在中国教育发展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授予的“广州华商学院国际胜任力培养项目基地”落户华商的当日,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国际学院、肇庆校区党政办联合承办,习近平外交思想青年研习社和肇庆校区学工办协办的“大使讲坛”第四讲于6月17日在肇庆校区举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张宁、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前国家局局长及亚太局长特别顾问李东林担任主讲嘉宾,国际学院回雁雁院长主持了本场讲坛。来自文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会计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字金融学院、数字传播学院、数字经贸学院、创意与设计学院、管理学院、健康医学院的110余名大学生现场聆听。

李东林局长以“国际谈判技巧和几个典型案例分析”为题,结合二十余年国际组织工作经历,以亲身经历的缅甸政变、斐济工会领袖获释、化解巴新雇员纠纷、处理巴基斯坦办公室性骚扰事等五个谈判案例,为在场师生剖析了国际谈判的核心要义与实战经验。他特别强调,国际组织亟需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专业素养和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国际谈判是经常会面临的挑战,在国际谈判中需要认识到,文化理解力和尊重多样性是化解冲突的关键;灵活应变和调整谈判策略是成功的保障;熟悉国际规则与相关法律条款是开展谈判的基础。李东林局长尤其强调,谈判的理念应该是“通过双赢实现皆大欢喜”,不应是零和博弈。

张宁理事长以“未来国际胜任力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为题,立足全球治理新格局,阐释了国际胜任力人才的战略价值与培养路径。张宁理事长指出,当前国际教育领域正经历着三大深刻变革:科边界日益模糊,交叉融合趋势催生了对复合型知识结构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正逐步确立为核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维度;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的整体格局。

张宁理事长基于OECD的PISA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系统阐释了未来人才核心素养的"四维模型"——知识基础、技能水平、态度倾向与价值观念。特别指出,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软实力要素正成为区分人才竞争力的关键维度。

通过对比联合国人才评估体系,张宁理事长全面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在国际组织、跨国管理、国际传媒等11个领域的结构性短板,从中可看出,中国青年在“创造力”、“团队合作”等联合国核心能力指标上差距较大,由此凸显教育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为此,张宁理事长基于威廉姆·亨特的同心圆模型,提出国际胜任力培养的"三层实践路径":以开放包容的价值观为根基,通过模拟联合国等实战训练锻造跨文化协作等八项核心能力,最终构建"学科交叉+语言赋能+AI应用"的高校培养生态,破解专业能力与国际素养失衡的发展困境。

在互动环节,张宁理事长和李东林局长还就“如何实现专业国际化发展”、“如何系统提升谈判技巧”等同学们的提问做了详细解答。

国际学院回雁雁院长在总结时讲到,"大使讲坛"系列讲座的举办彰显了学校对具备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的重视,此类融合国际关系理论与外交实务的第二课堂,不仅构建了学生与资深外交官直接对话的平台,更通过"全球视野拓展"与"家国情怀培育"的双向赋能,构建了"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育人体系。

"大使讲坛"系列讲座作为学校第二课堂建设的品牌项目,已产生显著的影响力,广州与肇庆两校区累计参与学生已近千人,该平台不仅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维度,更通过外交官与学子的深度互动,使"全球胜任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标准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广泛认知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