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学院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讲座回顾 | 提升学术英语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系列讲座第七讲

发布日期:2025-05-16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帮助学生了解正式与非正式英语的区别,掌握其在多元场景下的规范使用逻辑,提升语言运用的专业性与灵活性。2025年5月14日下午,国际学院特邀新加坡资深语言专家Ho Im Neo女士,线上开展了“学风筑基 | 提升学术英语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系列讲座第七讲:《掌握正式与非正式英语:不同场合的用法》。通过系统学习与实践指导,切实提升学生的跨情境语言运用能力及沟通素养。

讲座伊始,Ho Im Neo女士便指出: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需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调整,能否精准区分正式与非正式英语的运用场景是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能力。她从语法规范、词汇特征和句式结构三个维度解析了两者的本质差异:正式英语强调语法精确性、术语专业性和句式复杂性,常见于商务信函、学术论文及正式演讲等场合;而非正式英语则具有语法灵活、用词通俗的特点,不仅允许使用“ASAP”等缩略语和“blowup”等俚语表达,还包容各类生活化口语,多见于日常社交与私人交流等非正式语境。她强调,二者在句式构建上呈现出鲜明对比——正式英语倾向采用被动语态和复合长句以彰显客观严谨,而非正式英语则更青睐主动语态和简短句式来营造轻松自然的交流氛围。

为深化学生对两种语体差异的理解,主讲人选取了丰富的对比案例进行讲解。不仅展示了“recover(正式)”与“get over(非正式)”等词汇层面的区别,更系统阐释了不同语境下的语体选择策略:商务场合需采用正式英语,而日常交流则适合非正式表达;正式信函要求规范格式与被动语态,私人信件则可直呼其名并使用主动语态等。

针对现场学生提出的“口语写作中的语体把握”“俚语地域差异”等实际问题,主讲人结合视频案例给出了操作性建议:建议通过多模态学习对比语境差异,在模拟情境中强化语体转换能力,并特别提醒写作时应避免非正式表达的过度使用。

讲座末尾,Ho Im Neo女士指出: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她强调,灵活运用正式与非正式英语的能力,既展现了语言造诣,更蕴含着跨文化交际的深层智慧。最后,她勉励同学们要在日常交流中细心体察、勤加练习,通过持续积累来培养敏锐的语体感知力。

讲座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境适应能力,并加深了他们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接下来国际学院将继续举办此类专业讲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术英语水平。